202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0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选手参与了这场年度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特斯法耶·阿贝拉(Tesfaye Abebe)和莱特·格布雷西拉西耶(Letebrhan Gebresilassie)分别以2小时06分28秒和2小时21分45秒的成绩夺得男女组冠军,延续了东非选手在长跑项目上的统治地位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,赛道展现古都风貌
本届北京马拉松赛是自1981年创办以来的第43届赛事,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届,组委会首次将参赛名额扩大至3万人,报名通道开启后仅3小时便全部告罄,足见跑者热情,赛道延续经典路线,起点设在天安门广场,途经长安街、奥林匹克公园等标志性景点,终点为奥林匹克中心区鸟巢体育场,全程42.195公里,沿途观众热情高涨,不少市民自发组织啦啦队,为选手加油助威。
男子组:阿贝拉后半程发力逆转夺冠
男子组比赛中,肯尼亚选手埃利乌德·基普乔盖(Eliud Kipchoge)的缺席让竞争更加开放,前半程,来自肯尼亚的卫冕冠军丹尼尔·基普桑(Daniel Kipsang)与埃塞俄比亚新秀阿贝拉形成第一集团,两人以1小时03分12秒完成半程,转折点出现在30公里后,阿贝拉突然加速,甩开基普桑独自领跑,最终以2小时06分28秒冲线,将个人最好成绩提升近1分钟,基普桑以2小时07分15秒获得亚军,摩洛哥选手穆罕默德·雷迪(Mohamed Reda)位列第三。
“北京的气候和赛道条件非常理想,观众的热情给了我巨大动力。”阿贝拉在赛后采访时表示,“我的目标是打破赛会纪录(2小时05分55秒),虽然差了一点,但冠军依然让我感到自豪。”
女子组:格布雷西拉西耶全程领跑无悬念
女子组方面,埃塞俄比亚名将格布雷西拉西耶从起跑便确立领先优势,全程未受挑战,她的配速稳定,半程用时1小时09分30秒,最终以2小时21分45秒夺冠,这一成绩距离赛会纪录仅差38秒,肯尼亚选手格拉迪斯·切罗诺(Gladys Cherono)和巴林归化选手尤妮斯·春巴(Eunice Chumba)分获二、三名。
格布雷西拉西耶赛后坦言:“我原本计划冲击纪录,但后半程风速略有增加,影响了节奏,能在中国夺冠依然意义非凡。”
中国选手表现亮眼,董国建创国内最佳
中国选手在本届赛事中表现可圈可点,男子组方面,老将董国建以2小时08分53秒获得第七名,刷新了中国选手在北京马拉松赛上的最好名次,女子组中,张德顺以2小时28分16秒位列第五,成为国内女子选手头名。
“与非洲顶尖选手同场竞技让我学到了很多c7娱乐,”董国建表示,“未来我会继续提升耐力,争取在国际赛场取得突破。”
赛事保障全面升级,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,组委会投入了超过5000名志愿者和2000名安保人员,沿途设置15个补给站,提供饮用水、能量胶及医疗支持,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赛事首次启用可降解环保杯,减少塑料污染,组委会联合北京市环保局,通过碳补偿机制抵消赛事产生的约200吨二氧化碳排放,践行绿色办赛理念。
马拉松经济效应显著,带动周边产业增长
据统计,本届马拉松赛为北京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约1.2亿元,包括酒店、餐饮、旅游等消费,赛事期间,王府井、三里屯等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30%,部分跑者专属优惠商品销量翻倍,北京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进一步挖掘马拉松的文旅潜力,打造“体育+文化”城市名片。
下一站:上海马拉松
随着北京马拉松的落幕,全球跑者的目光将转向11月26日举行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,作为中国另一项白金标赛事,上海马拉松预计吸引更多国际顶尖选手参与,中国运动员能否再创佳绩,值得期待。